找到相关内容5558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我们怎么追求人生的快乐?

    关于应该怎么追求人生的快乐,佛教有详尽的解答。其主要的观点认为,世间五欲是迷人堕落恶趣的陷阱,也是痛苦的根源;天上虽有禅悦之乐,也不是毕竟处;唯有出世涅槃妙乐,才是绝对永恒的快乐。因为三界内所谓的快乐,都是乐极生悲——痛苦的根本,只有信佛学佛修行,寂静无染,无欲无求,涅槃,才是人生第一安乐事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34277568.html
  • 问:应该如何断除贪欲、执著和妄想?

    通过对无常的体验和认识,可以使我们的贪心、执著越来越少。无常的道理在座的可能都会知道,但我们对无常的体验还存在层次上的差别,因果的问题也是同样,相信一分和相信十分是不同的。所以佛经说,观无常足以得道。我们对无常有了透彻的了解就能诸法的实相!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0078117.html
  • 问:佛法不离世间法,在家人该如何断除贪欲、执著和妄想?

    通过对无常的体验和认识,可以使我们的贪心、执著越来越少。无常的道理在座的可能都会知道,但我们对无常的体验还存在层次上的差别,因果的问题也是同样,相信一分和相信十分是不同的。所以佛经说,观无常足以得道。我们对无常有了透彻的了解就能诸法的实相!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0378121.html
  • 问:佛教界所用的法轮标志,为什么三个轮?

    法轮(梵语dharmacakra,巴利语dhammacakka),谓对于佛法之喻称。法轮之由来,乃由八正道(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)所组合,表征八项圣者的道法,修此八正道,可阿罗汉果乃至佛的果位。 三个法轮具足著三法印,行道者依此三法印辗破三界之见思二惑,因而断三界,脱六道,此法轮永远不休不止!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1178130.html
  • 圣地之圣

    礼拜、上供灯、献供奉,回去之后不造次做恶,一心向善至死不渝,那么你如此朝觐一次两次,便可一地二地菩萨;若是朝觐十次八次,就能十地八地菩萨。 ...

    才旺瑙乳编著

    |奇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0533301235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学佛之人须到如何境界,如何程度,才可谓之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证悟的程度有深浅高低,大乘(梵语mahayana)有五十二个阶位,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等,若说证悟之后不受生死所缠,应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,即可谓之。   小乘(梵语hinayana)修行的方便有七个阶段,即五停心观、别相念处、总相念处、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等,的果位有四,即预流果、一来果、不还果、阿罗汉果(梵语arhat),若论证悟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480912367.html
  • 问:为什么要了解佛菩萨的功德?

    悲智两大品质。因而,修行所要做的,无非是修慈悲、修智慧。任缺其一,皆不得成佛。佛陀有法、报、化三身,在修行过程中,除了修习般若以外,还要广修方便。否则,只能法身,不能报身、化身。 如是因,如是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03177948.html
  • 问:为什么福慧双修才能成佛?

    智慧和福德必须双圆满才能成佛,这是报身佛的前提条件。只有智慧而无福德,是积累的能量不够,缺乏成佛的道资道粮。如同进修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需要足够的学费,学费不够,只能上完小学,而不能进入中学、大学。因此,只有智慧而无福德,最高只能罗汉果位。要想积累福德,必须积德行善,舍财作福。度化众生则是最大的福德积累,在三布施中以法布施为最大功德,是成佛的资粮。 如果只有福德没有智慧,连罗汉果位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33478093.html
  • 修行念处的成果

    修行念处的成果(satipatthanabhavananisamso)  「诸比丘,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年的人,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:今生阿罗汉果;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,则证阿那含果。  不用说七年,诸比丘,如此修行四念处六年的人,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:今生阿罗汉果;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,则证阿那含果。  不用说六年,诸比丘……  不用说五年,诸比丘……  不用说四年,诸比丘……  不用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749349.html
  • 知识不等于证悟

     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,其中之一精通三藏,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。他教导众多比丘,而成为十八个比丘团体的指导老师。另一位比丘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,阿罗汉果,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卓越的能力。   有一次,阿罗汉果的比丘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,这两位比丘碰面了。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阿罗汉果,反而轻视他的朋友,认为这老比丘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,...

    达摩难陀法师著

    |知识|证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22272086795.html